榜单搜索

咸阳张记馄饨

咸阳张记馄饨始创于1918年,是咸阳著名的特色小吃,是“中国快餐品牌企业”、“中华老字号”。咸阳张记的馄饨皮薄、馅足,肉多而不腻,鲜香味美,汤汁浓而不浑,冬菜、紫菜、虾皮等辅料全。张记馄饨手工制作技艺被陕西省文化厅公布为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之处主要是:以带汤馄饨为主,汤鲜味美、营养丰富,在陕西关中地区以及西北地区颇有影响,深受人们的喜爱。
目录

基本介绍

纵观咸阳名小吃,有的起于烽火,传于后世;有的出自民间,进入宫廷;有的则是东西南北大融会。经过继承、相融和发展,形成了地方特色和风味,而每一种珍品,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潜藏着美丽动听的故事,也包含着如泣如诉的辛酸。而咸阳张记馄饨就是其中之一,最终咸阳张记馄饨由国家商务部复审首批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咸阳市市区的新兴路是名小吃的荟萃之地,宽敞的大道,整洁如洗,两旁的高楼,恢宏端庄,一副现代化的气派。就在这条大街的东侧,座落着一家名称并不时髦但却十分抢眼的小吃名店张记餐饮公司,此地人不管什么公司不公司,只叫张记馄饨馆。知道内情的人都清楚,为了这张牌子,张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它的创始人张广赐,山东滕州人,1918年便在济南府开店卖馄饨。1937年“七·七”事变后,山东战乱,张广赐关店走人。为了生计,他的儿子张连升背井离乡,只身来到咸阳,在东明街又经营起了馄饨。先摆摊,后开铺,生意一路走红。岂料,1939年6月13日日寇扔下一颗炸弹,铺子揭了顶,大腿被炸伤。张连升伤势稍好,又在北大街挂出了“张记馄饨馆”的招牌。此后多年,张记馄饨以皮薄、汤香、馅鲜受到古城百姓的青睐。

历史沿革

1956年公私合营,“张记馄饨馆”的牌子换成了“北大街第三合作食堂”。虽然面皮夹馅的馄饨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讲究色形味的食客却不买帐,生意萧条,端碗卖馄饨的职工,差点丢掉自己的饭碗。无奈之下,张记的牌子又打了出来。牌子更换了,后来竟惹出杀身之祸。文革开始,张连升以“复辟”罪挂牌子、站板凳,逼着写检查。他斗大的字不识一升,挨批可以,就是检查写不来。死牛顶墙的汉子不通以屈求伸之道,在写与不写的僵持之中,一头栽倒,告别了苦心经营的馄饨馆。惨淡之中,夫人闫清芝撑起了门面。

改革开放以后,张记生意日渐红火。后来长子张兆新弃政从商,闯出了一番天地。生意场上有了积蓄,老太太支持儿子发展。岂料一日,歹徒入室,闫老夫人命丧无常。“张记馄饨馆”飘摇在风雨之中,带血的牌子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屈辱,记录着一个个体户发家致富的心酸。张兆新终于没有倒下,成为第三代掌门人。现在的“张记餐饮公司”店面已达2300多平方米,馄饨仍是主打品牌,食客如织,声誉鼎沸,国家内贸部、陕西省商贸联合会先后授予“陕西中华老字号”企业和“陕西商业名牌商品”等称号。

悠远的回味,痛苦的咀嚼,为咸阳的名小吃打上了深沉的印记;林林总总的品牌,名店林立的气度,展现着咸阳名小吃的无尽魅力,经过多年的竞争和发展,一批老字号、名牌企业和财大气粗的“新贵”,各尽风采,竞相称雄。那些新老“小不点”们或见缝插针、拾漏补缺,或以不变应万变,图个稳当牢靠。在谋求巩固和发展中,各靠各的优势,各施各的招数,名优小吃出现了明显的地域特色和风味有别的流派,可谓特色纷呈,流派多多。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