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是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人物传记影片,由丁荫楠执导,王铁成主演,于1991年10月1日在中国公映。
该片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文化大革命”中竭尽全力保护人才,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
王铁成饰周恩来
郑小娟饰邓颖超
全解放饰卫士长
蒋跃邠饰护士长
李志新饰张大夫
申良饰吴大夫
其他参加演出人员
于是之、蓝天野、辛静、李维新、李雪红、李冀明、袁志光、仲跻尧、卢志启、陈惠良、杨星辉、周子和、苏政、庞建民、李景嘏、贾林菁、郭怡、王庚、张小惠、王小芳、贾真、周清亮、张世发、王会曾、王绿化、房燕、庄伟、王琳娜、罗永军、马桂荣、赵健、刘国平、武红
张克瑶饰毛泽东
刘怀正饰朱德
卢奇饰邓小平
张云立饰叶剑英
演员王铁成
无产阶级革命家。忧国忧民,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与人民甘苦与共,有“相忍为国”的胸襟,也有“金刚怒目”的激情。在文革中,面临种种困境,身负重任,独撑危局,机智沉着、坚韧不拔,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耗尽了最后一滴血。
演员郑小娟
周恩来的妻子,温和、庄重、坚定。她与周恩来志同道合,几十年来夫妻相濡以沫,鹣鲽情深。在周恩来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之时,她默默地支持着他。
演员刘锡田
刚直不阿的开国元勋,为国为民忍辱负重、休戚与共,具有坚强的党性,在外交部做“检查”时遭到造反派围攻,是周总理挺身而出护他离开。事后,经总理耐心劝导,他理解总理的苦衷,同意带头作检讨,以便尽早“过关”,把外交工作抓起来。
演员刘群
自诩“文革”旗手,霸道、尖刻、刁蛮。当总理患癌症后,以她为首的“四人帮”掀起“倒周”浪潮,想把周总理当做“党内的大儒”来批倒批臭,对总理百般残害。
演员王希钟
中国共产党二号人物、“副统帅”。阴冷、不轻易表露真情,反对周恩来推动中美建交。他由“高举毛泽东思想”发展到要谋害毛主席,而最终折戟沉沙摔死在温都尔汗的却是他自己。
演员蒋跃邠
周总理的护士,跟随总理多年。江青无理要求总理调她来照顾自己,她舍不得离开总理,不愿意到江青处工作,故意在冷水龙头下冲手,使江青嫌她手凉而不再要她。
1967年1月,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狂潮中的北京,到处贴满了大字报,满街都是举着红旗、喊着口号的造反派。身着军装的周恩来总理坐在“红旗”轿车内,看着这一切,忧心忡忡地思考着。在西山为贺龙找到安身之处后,周恩来坐车回到中南海西花厅自己的家中,贺龙夫妇正在吃饭。周恩来不安地说:“朱德的家早上被造反派翻了,我这里也难保安全,希望你们今晚就转移。”贺龙同意了周恩来的安排。在批判陈毅的大会上,造反派企图用文攻武斗逼迫耿直的陈毅低头认错。为保护陈毅,周恩来挺身挡住冲上主席台的造反派。鞍山钢铁厂因两派斗争造成停产,周恩来亲自与两派代表谈话,要求两派停止斗争,立即恢复生产。在“文革”中周恩来竭尽全力护卫一代英才,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但却挡不住形势的恶化,震惊世界的“九·一三”事件发生了,林彪叛逃,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出色地指挥了这场斗争。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经济秩序开始恢复。1972年,中美建交,国内局势正在好转。然而危运却又一次降临,周恩来却患了癌症。“四人帮”此时又掀起“倒周”浪潮,要“批现代的儒”。周恩来以73岁的高龄,拖着病躯,携带氧气飞赴长沙与毛泽东商谈“四届人大”人选,决定由邓小平主持政府工作,并带病出席“人大”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四人帮”抢班夺权的阴谋没得逞,对住院中的周恩来更加恨之入骨,百般残害。周恩来忍辱负重与“四人帮”斗争。他出席了贺龙骨灰安放仪式,痛苦地表达了没能保护住老战友的内疚之情。病危时,他接见老部下,惦念着统一大业,并想到了一切帮助过共产党、对人民做过有益事情的人们。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他的爱人邓颖超在他的额头深情一吻,送走了这位为了中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总理。
制作人辛明(制片主任)、姜友石(制片主任)、陈利国(制片主任)、田春圃(制片主任)、乜书杰、莫义明、明景生、萧鹰、徐本宁(副制片)、姜友文(副制片)、方高宁(副制片)、朱逢春(副制片)
监制高鸿鹄、胡健
导演丁荫楠
副导演(助理)刘斯民、高耘、周子和、辛生
编剧丁荫楠、刘斯民、宋家玲(执笔)
摄影于小群、雷甲铭、何永健(副摄影)、王远东(副摄影)
配乐程大兆
剪辑杨幸媛、陈穗生、魏群(副剪辑)
道具田世凯(道具设计)、郭大刀(道具设计)、刘仁福、刘战、常伟、林青心、郭子良、张建祥、段留安
美术设计李文光、刘升、王大雨、舒刚、张辉(副美工)
造型设计王希钟、颜碧君、沈月英(化妆)、辛玲(化妆)、刘岩(化妆)、薛慧心(化妆)
服装设计任奉仪、王辑珠、刘国荣(服装)、黄丽卿、吕树萍、张景素、杨振海、周芳
灯光犟春业(照明设计)、李开烈、胡韬、蔡清华
录音林光、黄明光、李云平(副录音)、宋家礼(副录音)
剧务覃以刚(剧务主任)、许其仕(剧务主任)、李小克(剧务主任)、尹兰兰(剧务主任)
布景师莫乃帮、寥民熙、麦贤文
收起
顾问丁峤、金冲及、石方禹
责任编辑黄昧鲁、侯育中
拟音温湛林
烟火黎国良、李志祥
演奏中国中央交响乐团
指挥陈燮阳
丁荫楠在1956年见过周恩来总理,后来在“文革”中也多次见到周恩来。但直到1986年,在准备有关系中美建交题材的作品时,丁荫楠才开始研究周恩来。通过研究,他被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所震撼。在筹备反映中日建交的电影时,他又发现周恩来不仅是表面上的人格魅力,更具有崇高的道德和博爱的精神。因此,他产生了创作冲动,想歌颂周总理作为人的内质。他认为,中国人需要榜样,如果人人都像周恩来一样对待人生,无私奉献,那么国家会更加欣欣向荣。
获奖时间获奖奖项获奖方结果
1992年第十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王铁成获奖
最佳剪辑杨幸媛、陈穗生提名
最佳化装奖颜碧君、王希钟获奖
特别奖《周恩来》获奖
第十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周恩来》获奖
最佳男演员王铁成获奖
1991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优秀故事片《周恩来》获奖
2022年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百年百部优质电影《周恩来》获奖
该片是一部电影艺术家们呕心沥血用电影艺术再现的历史,它创造了一个真实深刻、生动感人、心灵丰富的光辉艺术形象,为中国文艺史写下了一部不朽的史诗。在周总理悼念陈毅同志的戏中,导演的艺术处理和演员真情的表演使观众不得不为之泪下,这恰恰证明电影艺术独特的魅力。编导的艺术创作,特别是王铁成的演技之所以获得如此重要的成就,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再现周恩来心境的分寸感的把握,既遵循了革命现实主义的严格规律,而且发扬了电影艺术的特性,用精心选择的、结构的、真实的画面再现了特定历史背景和典型形象的性格。(原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评)
主旋律传记片往往有两种偏向:一种是着重表现时代的宏伟气魄和重大事件,却把人物淹没了;另一种偏向是为了把伟人表现得有血有肉,就专门找大人物的凡人琐事,即所谓人情味,令人受不了。而该片避免了这两种偏差向,它注意将伟人与历史的宏伟事件结合在一起,拍得很深沉、真实,纪实性很强,是一部在各方面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拍摄得令人较满意的影片。编导的视角和影片主人公的视角结合得比较好。影片的节奏感较好,使观众既能沉浸到影片中去,又有思索的间隙,剧情进展令人追着赶着往下看,也不拖沓,使观众始终全神贯注地、投入感情地看去下去。影片的音乐在加强气氛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影片的艺术分感也掌握得合适,没有过火的地方。王铁成在片中的演出出神入化,与他的主人公融为一体,表演达到了新高度。(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戴光晰评)
服装师请人在长沙、北京仿制了周总理常穿的中山装,但演员试穿皆不满意。周总理当年的警卫秘书得知后,把珍藏的总理遗物中山装取来让王铁成试穿,竟然非常合体。而套件中山装的裤袋中还留着周总理用过的一方白手帕。
在拍摄“江青作批林批孔报告”一场时,丁荫楠因过度疲劳在现场昏倒。在后期制作双片时,全部工作人员保持每天二十小时的工作量,丁荫楠第二次晕倒在工作现场。
该片毛泽东一角本由八一厂的古月扮演,但古月当时给为其他剧组扮演青年毛泽东而蓄起长发,不能出演晚年毛泽东,故而改为张克瑶扮演。
丁荫楠发现剧组的造型师王希钟稍作化妆就可以演林彪,其后,副导演找的几个演林彪的演员都不合丁导演的心意,最终,丁导演劝说王希钟接演了这个角色。
为重现“文革”时大字报遍地的场面,剧组用了近25令纸(每令500张),发动几个机关、部队、学校抄写大字报,其中光大字标语就写了300多条。道具组在美术部门配合下,绘制了100多幅“文革”宣传画、漫画。
经有关部门批准,剧组请出贺龙同志的真骨灰用于拍摄“周总理参加贺龙同志骨灰安放仪式”的戏。
1989年9月,丁荫楠与刘斯民王铁成等人讨论把周总理的事迹搬上银幕。10月,丁荫楠和刘斯民商定请北广的教授宋家玲合作创作剧本。12月初,珠影厂的陈健得知丁荫楠有拍《周恩来》的想法,送给他一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金冲及主编的《周恩来传》。
1990年1月,丁荫楠遇到来珠影开会的广西电影制片厂的厂长高鸿鹄,丁拍摄《周恩来》的想法与高不谋而合。在高的建议下,丁荫楠取得了广电部电影局和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的支持,其后,广西厂正式筹拍《周恩来》。丁荫楠请《周恩来传》的主编金冲及担任影片的顾问。3月,丁荫楠、刘斯民和宋家玲成立三人剧本创作小组,相互磋商,由宋家玲执笔。在金冲及帮助下,丁进驻文献研究室几十天,研读了近150万字的有关材料,访问了与多年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的秘书、警卫、医护人员、公务员和亲友。4月,宋动手写剧本内容提纲和初稿,7月下旬完一稿送中央重大历史题材领导小组审查,按领导意见又修改了三稿。9月底,剧本通过审查。而在创作剧本的同时,由摄影师于小群为首的剧组人员开始看外景。
丁荫楠在拍摄《廖承志》时认识了演员王铁成。在接触中他发现王铁成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特点,特别是王铁成的眼睛充满智慧和光芒而又带一丝忧郁,这与他心目中的周恩来总理非常接近。于是,他决定请王铁成主演《周恩来》。王铁成看了《孙中山》的录像带后,提出三个条件:创作一定要以写周总理为主;一定要实景实物;五场重头戏一定要写足写好,其余的编导可以发挥。
编导们很早就确定下来影片的结构是无中心事件的板块式、时空交错结构。影片不表现周恩来某个事迹或某个阶段的活动,而是通过概括他的一生,表现其人格力量,因此影片不追求事件的完整性,而是以人带事,以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依据选取典型事件片断,多层次表现人物最具特性的形象,用感情跌宕去感染观众。
在此基础上,对于题材取舍问题,他们把感情变化、思绪变化成为推动情节的关节点。根据这一原则,他们把能表现周恩来感情的事摘出来,进行比较,将他们认为最动人的留下来,然后在这些之中再筛选,将某一事件中最动的部分留下来,而将其他去掉。经反复推敲,确定了十六个情节板块。
至于将哪个时空作为“现在时空”,他们设想过几种方案,最终确定是“文革”。因为“文革”是一段特殊历史时期,在那十年中,周恩来始终处于各种矛盾的中心,他的作为集中表现了他的信仰坚定、人格伟大。
该片由同一个演员扮演年龄跨度50余年的周总理,王铁成对自己能否像老年消瘦的周总理,心里没有底,决定减肥。而化妆师王希钟不主张一定要减肥,因为王铁成下颌比周总理窄,减肥后会更显窄。为增强演员和导演的信心,王希钟在剧本尚未完成时就着手进行老年周恩来造型的试设计。他按周总理晚年斯的发型和发色作了一个假发,织了一幅老年期的假眉毛。在王铁成面部采用绘画化妆法,在面颊两侧用偏冷的绿棕色,在颧骨抹一点淡色,增加清癯的感觉。通过皴染法绘出皮肤的粗糙感和面部的老年斑。试装得到导演肯定。在此基础上,王希钟带领团队进一步修改了假发、眉毛,为演员雕塑了上颌与下唇,把上颌加厚,人中加长,上唇变薄,从而使演员面颊消瘦,增加老态。由于人随着年龄增长,上颌在变,周总理越到晚年上颌越凸,人中显长,上唇变薄,所以化妆师为演员塑了8个模型,从中选出3个表现不同时期年龄变化。周总理下唇较厚,化妆师模仿总理的唇型雕塑了5个模型,从中选出一个较好的,贴在演员嘴唇上。此外,王铁成鼻翼有漏孔,鼻尖略显勾,王希钟用共聚树脂补平了漏孔的部位。针对片中周总理六个不同年龄段的造型,王希钟共做了五个假发,四副假眉,三个不同厚度的上唇零件。为了保证化装不露破绽,凡是周总理的戏,王希钟一定在摄影机后观察,发现问题及时修整。
该片的周总理生活、工作过的主要场景如中南海、人民大会堂、305医院等处均在原地进行实景拍摄。片中所用道具中许多为文物,是周总理生前用过的,服装中也有数件周总理穿过的原物。桌椅、床柜等不仅时原物,而且由当年在周总理身边工作的卫士、护士亲临现场帮助陈设。为了再现中南海游泳池毛主席书房里的布置,道具组到丰泽园主席书库记录了书架的尺寸、样式、颜色。因为书房内有17个书架,17架线装、精装书,所以道具组制作了400余套、近300册线装书道具,又从中国书店租借了一部分。
虽然王铁成在拍摄该片前已经有了十几年特型表演的积累,但是在每拍一场戏前,他还是要找当时接触过总理的人进行采访,不断修正对人物的理解和体现。为了演好周总理抱病参加25周年招待会的戏时,王铁成看了记录当时情景的录像至少五六十遍,每天十几遍,体会在总理出场的三个镜头中应该采用什么外部节奏和心理节奏。
在拍摄国庆宴会的戏之前,摄制组遇到交通事故,王铁成摔断了6根肋骨,需要休养数月,摄制组只能停工。但是王铁成却提议半个月后抢拍总理最后一次主持国庆招待会的戏,因为他觉得这种情况下自己更可以体会到总理在生别死离之际会想到什么。半个月后,王铁成用数米长的绷带固定住6根肋骨,拍摄了国庆宴会的镜头。
该片于1991年10月1日全国公映,截止到1991年12月31日,仅以有电影院的城镇票房收入计算,该片观众人次共计一亿八千三百三十三万,票房收入一亿一千一百二十六万元(不包括解放军部队和农村放映队放映的观众人次与收入)。另据该片导演丁荫楠透露,该片最终票房高达2.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