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茉莉花

《茉莉花》是中国民歌,起源于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由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此歌曲先后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中文名
茉莉花
主唱
何仿
发行/播出时间
1957年
资源网址
https://y.qq.com/n/yqq/song/003S5Af03cBRHw.html
目录

创作背景

灵感来源

茉莉花这种植物在汉代就已传入中国,最早种植于广东一带(南越、南海),到宋代开始广泛种植于福建并传入江浙等地;在传播过程中逐渐中国化,并因其香气而受喜爱,由于其芳香独特,迎合了中国文化对“香”的崇尚,逐渐成为人们歌颂的对象。

作词编曲经过

能见到的最早与现代版本相似的《茉莉花》歌词收编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冯梦龙的《挂枝儿》中;《茉莉花》歌词的前身最早刊载于清朝乾隆年间(1764-1774)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在《缀白裘》中收录的《花鼓曲》共有12段唱词,叙述的是《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前两段唱词以重叠句称为《鲜花调》,也有从其为基础发展的称为《茉莉花》。

最早关于《茉莉花》的曲谱(《鲜花调》工尺谱)收录在道光年间(1821年,一说1837年)的《小慧集》中;这种曲调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鲜花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各地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各种风格的“同宗民歌”,流传于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调各异,但歌词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主题。

这些民歌以江苏的《茉莉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文艺兵何仿记录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的民歌版本《鲜花调》,后将原词中三种鲜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修改为一种,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点,对歌词的顺序也做了调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将其他一些歌词改为老少咸宜的语句;对原曲的头尾作了一定的改动,将毫无变化重复的前两句加入了一点“转”音,用同一曲调演唱三段歌词,三段的结束音由上扬改为下抑,并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结;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两次修改,进一步丰富其旋律,将歌词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歌词

好一朵茉莉花啊

好一朵茉莉花啊

茉莉花开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采花人儿骂

好一朵茉莉花啊

好一朵茉莉花啊

茉莉花开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啊

好一朵茉莉花啊

茉莉花开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

重要演出

1957年,在北京全军文艺汇演上由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女声四人小组(计秋霞、陈鸿虹、宋桂英、李小林)演唱。

1959年,在维也纳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前线歌舞团以中国青年代表团歌舞团的名义参加并演出。

1965年春天,在印尼举行的万隆会议十周年活动上,由中国前线歌舞团带去的女声小组演唱。

1997年6月30日午夜,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开始之前,由中国军乐队演奏(作为第一首乐曲)。

1997年10月,江泽民访美期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白宫南草坪为其举行的音乐招待会上,由美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

1998年春节,在维也纳的金色音乐大厅内演奏(作为中国民歌)。

1999年12月19日午夜,在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交接仪式上,由中国军乐队演奏。

2001年,在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文艺晚会上,由百名儿童演唱。

2002年12月3日,在摩纳哥首都蒙特卡洛举行的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投票活动现场播放。

2003年1月31日,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歌舞晚会上,由孙浩、伊扬演唱。

2003年2月2日,在公安部2003年春节电视文艺晚会上,由港澳警察乐团演奏。

2004年8月19日,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演唱。

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歌舞晚会上,由彭丽媛演唱。

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上,采用古筝演奏。

2008年4月12日晚,在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文艺晚会上演唱。

2008年8月,在北京奥运会颁奖仪式上(作为背景音乐)播放。

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宋祖英与席琳迪翁演唱。

2014年8月16日,在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作为伴奏)。

2014年9月,在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上演唱。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