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宁夏小曲

宁夏小曲,民间称小曲子,一种传统说唱艺术。流行于宁夏银川、永宁、贺兰、中宁、同心、平罗、惠农等地。现已濒临失传。宁夏小曲子形成年代不详,方志上无文字记载。据老艺人的回忆,清朝中后期宁夏境内已有民间小曲艺人活动。清光绪年间,宁夏小曲的演唱广为流行。此时期,宁夏小曲的卖唱艺人也渐多起来,银川、永宁、吴忠、石嘴山等地已有卖唱班社,这些班社对宁夏小曲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宁夏小曲是宁夏坐唱这种艺术形式的前身。2014年11月11日,宁夏小曲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项目编号
Ⅴ-126
申报地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申报地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目录

历史源流

源头至少在清代,宁夏已有小曲艺人活动

1937年,著名回族学者白寿彝随国民政府组建的“西北考察团”,对宁夏进行了一次走访考察,并以日记形式做了记录。记录中,有一段他当年7月18日到达平罗县黄渠桥时的见闻。

“沿黄渠东岸前行,远望黄麦青烟……一家乡人于收烟后,相率作弧形,中立一人,唱念有词。同行小贩告诉我,此谓打闹。每收烟时,有闲汉专作此项工作,祝主家收成丰富,主家辄以烟土二三钱酬之。”

所谓“收烟”,指宁夏旧时曾广种鸦片烟田。见闻中的“唱念”一景,对应的是旧时宁夏说唱艺人在烟田收获时节“赶烟场”的谋生画面。至于“唱念”的是何曲种?根据情形及地域推断,很大的可能性便是——宁夏小曲。

70多年前白寿彝先生的一段见闻,反映了民国时期包括宁夏小曲在内的本土说唱艺术的一个珍贵片断。但如果追溯,宁夏小曲的源头更久。

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张爽著有《宁夏曲艺简史》一书,在她的考证中,因缺少历史文字记载,宁夏小曲形成年代不详,但据老艺人回忆,清朝宁夏境内已有民间小曲艺人活动。所以如果追溯,宁夏小曲的历史至今也走过了至少三百年的历程,可谓久远。

清道光年间,陕西汉中逢灾,有当地脚户逃难至宁夏银川、永宁、中宁等地,带来了一批陕西的民间小曲,丰富了宁夏当地小曲的曲调;其后,又有兰州卖唱艺人伊不郎子带领其表姐、妹妹等多人,在银川街头演唱。

这一时段,宁夏境内出现了外地与本地小曲艺人共存的局面。本地小曲艺人在演唱时,吸收了许多陕、甘小曲的元素,使宁夏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

或盛或衰,一直绵延至今

大约从清光绪年间起,宁夏小曲广为流传。其表演形式也渐渐固定,即:唱小段子时,一个人拿梆子击节站唱,另一人操三弦弹奏;若曲目较长,则二人坐唱,一人弹三弦或拉胡琴伴奏主唱,另一人持简板、梆子等击节帮腔;若一人表演,则自弹自唱。

随着宁夏小曲的流行,宁夏小曲的卖唱艺人也渐多起来。在张爽的研究与考证中,当时的演唱者不仅有汉族艺人,还有回族艺人,如宁夏府城(今银川市)的黄绳匠、永宁的王葫芦子、灵武的郑麻子……

如今看来,这些早已远去的人物显然陌生,但一个个无比“接地气”的名字,已足以反映这些艺人的乡土与民间性。事实上,这也是宁夏小曲延续至今最显著的一个特点。

这些艺人,逢年过节或婚丧大事时,走街串巷,沿街卖唱,有时还被主人请到家中唱堂会。渐渐地,一些专门演唱宁夏小曲的职业班社也出现了。同时出现的还有专门的表演场所,如银川当时的两湖会馆、火神庙戏台、小庙戏台等。此番情形,或盛或衰,一直绵延持续至民国时期。

从宁夏小曲到宁夏坐唱

在张爽《宁夏曲艺简史》一书的记载中,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甘肃省举行第一届民间艺人会演,张有贵代表当时的银川专区参加演出,这也是宁夏小曲首次被搬上大舞台。

1958年,宁夏文工团郝振民、崔钧等人对宁夏小曲进行整理、创新,创作了《老汉我爱读毛主席的书》,被称为“银川说书”。

历经“文革”的中断,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银川民间艺人闫禄、曲艺演员徐明智等人,又展开新一轮对宁夏小曲的挖掘与整理,一系列以宁夏小曲为基础创作的新节目应运而生。

1981年,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在天津举行,徐明智和张茂起表演的《遇亲人》,分获创作、表演二等奖。也是在这次演出中,这一源自宁夏小曲的曲艺形式被正式定名为“宁夏坐唱”。

时至今日,宁夏坐唱已成为宁夏本土曲艺的代表。作为宁夏小曲于现代舞台的延伸与流变,宁夏坐唱无疑是这一古老曲种的延续与传承。

艺人越来越少,前途不容乐观

与几乎所有可列入“非遗”的民间艺种一样,迈入现代门槛的宁夏小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徐明智2014年时60岁,被称为“宁夏坐唱第一人”。为了让这一源自宁夏小曲的传统曲种跟得上时代,他尝试过许多创新,包括给宁夏坐唱加入伴舞、甚至吸收诸如rap等流行音乐元素。但是,“仍然很艰难”。

2014年,徐明智去宁南地区做了一次考察,目的是了解那里还有多少人在搞曲艺。结果很不乐观,“除了有两个人在说相声,基本上没了。”

曲艺尚且如此,更别说其中的宁夏小曲。就他自己的见闻,在银川、中宁、青铜峡,还有一些宁夏小曲或宁夏坐唱的艺人,但“已经很少很少”,而且基本上都是老人。至于宁南地区,“已经没了”。

舞台上,徐明智的搭档是他的儿子徐晨。这也是他唯一可以托付技艺的传承人。在他看来,没有创新,传统艺术就会没有生命力;但同样,少了传承与发扬它的人,这一本土曲种的命运一样“形势严峻”。

传承意义

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在宁夏的民间说唱艺术给当地人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乐趣。保护宁夏民间说唱艺术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宁夏还继续推进和加强对该项目的保护工作,比如成立宁夏民间说唱传承班,培养可以自弹自唱宁夏坐唱唱段的传承人;编辑出版宁夏民间说唱相关专著;举办宁夏民间说唱研讨会以及相关赛事,向广大群众宣传宁夏民间说唱。

传承人

解放前,银川的大街小巷及重大庙会上,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位身材高大、脸庞瘦削的艺人,他能边弹三弦,边声情并茂地唱宁夏小曲子。他唱的曲子,常常让观众百听不厌,他就是那个年代的“文娱明星”——张玉贵。

提起张玉贵,老银川人几乎无人不知,很多人都是小时候听着张玉贵的宁夏小曲子长大的。如今,老人已故去28年。记者几经辗转,终于来到张玉贵位于银川市大新镇塔桥村七队的家。他的儿子张跃已是64岁的老人。说起小时候父亲唱小曲时家里的热闹场景,他想起来都很自豪。张跃告诉记者,父亲没上过一天学,不会写字,也不识字,但他编小曲子的词张口就来,都是即兴创作,记忆力特别好。别看他经常在那么多人面前演出,但在人多的地方,别人跟他开玩笑时,他还会害羞;父亲不抽烟,闲了就编快板、唱小曲,为人风趣幽默,口才很好。

自幼喜欢小曲子

张玉贵自小嗓子条件好,又非常喜欢唱,就跟随灯影戏班伴唱。渐渐地,他喜欢上了民歌、小曲。张玉贵不仅会唱,还弹得一手好三弦,会弹月琴,能拉二胡、板胡、会吹唢呐,善打十六块竹瓦子,能熟练击打鱼鼓、简板,梨花剪等多种打击乐器,还会耍皮影戏前手。

解放前街头卖艺

民国初年至解放前,银川街头巷尾经常有卖艺者演唱宁夏曲艺。那时,银川城内还没有专业演出场所,艺人们多集中在有甜水井的地方(多开有茶馆和饭馆)和庙会上演出。张玉贵是这些艺人中的一位。老银川人几乎都知道张玉贵弹唱得好。有钱的大户人家还时常把他叫到家里去唱上几段,给个仨俩银钱。有时候,尤其是麦收时节,他也会和其他艺人一起到盐池东山、定边、榆林、平罗等地卖唱。卖唱所得几乎都是五谷粮食、衣物布匹等。

1944年,马鸿逵把张玉贵请到了府里,指名要他唱一首《孙殿英打宁夏》。这一晚,张玉贵怀抱三弦,演唱了《孙殿英打宁夏》《马仲英打宁夏》《宁夏数花》等民间小调,还唱了几段宁夏眉户,马鸿逵听得非常高兴。

解放后走上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宁夏曲艺艺人走上了舞台,用新的唱词宣传党的政策和歌颂英雄模范人物,张玉贵、夏花花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艺人。

上世纪50年代,自治区文化部门发现了张玉贵的演唱才华,很重视他的演唱活动。他开始代表宁夏参加全国的比赛。1954年,在甘肃省举办的第一届民间艺人会演大会上,张玉贵代表银川专区参加演唱的银川小曲《害相思》,载誉而归;1956年,张玉贵又参加了在兰州举行的陕甘宁五省区民间艺人会演,他以一首<风搅雪>,获得“艺人奖”。奖品是一张奖状,一支金星钢笔,一身咔叽细斜中山装,还有60元回程路费。这在当时,是非常高的荣誉。这一年,张跃12岁,他依稀记得,父亲得的那张奖状一直在家里的墙上挂了很多年,直到几年前搬家时被弄丢了。银川市说唱团副团长徐明智告诉记者,这是《风搅雪》的唱词,俗名叫《男光棍女寡妇》,从正月唱到腊月,表现了男人女人互相无法离开的内容。张玉贵本人中年丧妻,可以说这首《风搅雪》是他自己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他来源于生活的创作。他的《风搅雪》《三子分家》,常常唱得村里的老年人老泪纵横,久久不愿离去。

张玉贵一生演唱的曲目很多,除了当时的小曲艺人们几乎都会唱的《风搅雪》,他的主要代表作有《十里亭》《三子分家》《三十六花》《媒江雪》《下四川》《货郎哥》《小放牛》《打樱桃》《捡柴》《打路》《问病》等,有五六十种之多。尤其是《风搅雪》,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一个不怎么识字的民间艺人,为什么能在民间曲艺这个领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宁夏卷编委会编写的《宁夏民间文艺界人物录》这本书上,我们似乎可以得到准确的答案。这本书里,总结了张玉贵能够把宁夏小曲子唱得如此出色的四点原因。首先,他的演唱有自己的特点,将音乐和宁夏方言揉合融汇,使宁夏的小曲子成为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学;他能自弹自唱,弹唱并重,声情并茂;他有高超的三弦弹拨技艺,一般人弹三弦都是单拨三弦,他能娴熟双拨;他自幼聪明,记忆力过人,每次演唱都是一气呵成,从不打嗑,即兴想起的词过后依然记忆清晰。

穷困一生的民间艺人

在张跃的记忆中,父亲四处演出挣的钱只够勉强糊口。自己结婚时,父亲拿不出足够的钱,还是和父亲一同演出的艺人们,你凑几角钱,他凑一元钱,凑足了娶亲的钱。那之后,家里就一直在还债了。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张玉贵在家闲不住,每天一早,他拉着3岁的小孙子,步行到银川市南门广场,怀抱心爱的三弦,又开始弹唱小曲卖艺。那时,他每天能挣十块八块贴补家用。这样的卖艺生活大约持续了5年,小孙子上学了,他自己腿脚也走不动了,就没有再去。张跃说,父亲于1980年农历六月初一去世,享年84岁。他留下的仅有4间土房和以前卖艺用过的三弦、铜锣、撞铃等乐器。而这些乐器对于对音乐一窍不通的张跃来说,无异于废物。后来,他把它们卖给了邻村喜爱这些乐器的一个村民。

后继无人的遗憾

银川市说唱团副团长徐明智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听过张玉贵的弹唱,自己如今从事的宁夏坐唱艺术也借鉴过张玉贵的弹唱艺术。可以说,张玉贵是宁夏小曲子演唱的代表人物。后来,宁夏的文艺工作者挖掘了宁夏小曲表演中的坐唱形式,经过加工改造,使宁夏小曲的坐唱表演形式逐渐形成一个新曲种:宁夏坐唱。宁夏小曲随着民间艺人的逝去逐渐消失,偶尔只在民间个别人之间流传。张玉贵没有带过徒弟,随着他的去世,他演唱宁夏小曲的技艺也随之被带走了。值得欣慰的是,张玉贵的演唱艺术早已引起银川市文化艺术部门的重视。在他离世前,银川市群艺馆的干部王仰甫找到他,专门为他演唱的《风搅雪》《三子分家》《十里亭》《穷人乐》等代表性曲目录了音,为后人留下了珍贵艺术遗产。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