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1976年1月1日出生于山西临汾,住的是祖上传下来的大宅子。父亲从医,母亲执教,可算是书香门第。柴静家在当地是一个很大的家族,曾祖父是个秀才,整个家族都住在从祖上传下来的一座有300多年历史的大宅子里。柴静至今还记得童年时喧嚣热闹的气氛、雕花窗棂、木制油伞和那些古色古香的家具。1988年,到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读书。
1992年,16岁的柴静到湖南长沙读大学,三年后,柴静给当地一位很著名的电台节目主持人写信,她说:“尚能也曾有梦,可否帮我成就梦想?”这句话促使了这位名主持马上给柴静打了电话,让她去面试。面试通过以后,柴静每天都会带一沓稿子和磁带去做节目。甚至连那个暑假都留在了长沙。长沙很大,但没有亲友的柴静却很孤独,每天都在过着同样的生活:骑着自行车去做节目,然后再骑车回来,即便如此,她仍然觉得很快乐。
毕业时,恰好长沙要成立一个新的文艺台,柴静去应聘,考核之后留下了。那时候,柴静的工资只有300元,她花了180元在城市边缘租了两室一厅,空落落的房子,在地板上扔几只大垫子,把靠积蓄买到的一台CD机放在旁边,就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1998至2001年,柴静担任湖南广播电视总台卫星频道《新青年》节目主持人。
1999年,偶然进入央视《东方时空》。
2001年,加盟《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担任主持人。
2003年,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同时也是第一个“零距离”报道“非典”的记者;同年,非典肆虐。她深入到一线,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被评为“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
2006年,起推出的《柴静两会观察》11年已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品牌栏目,2008年在新闻1+1节目中反复询问王锡锌关于公款消费的数字。
2009年,离开《新闻调查》,担任新闻频道《24小时》主播、《面对面》主持人。
2011年,在新闻频道每晚八点钟的《360度》中继续推出,节目时长约15分钟。8月,邱启明和柴静主持的《看见》周末版重拳出击,打响内容调整的第一炮。同年,还凸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传播优势,与兄弟电视台联手合作,围绕这一栏目每天的不同主题,全方位链接会外相关新闻事件和资料背景。先后担任新闻频道《东方时空》、《24小时》主播、新闻频道《面对面》主持人。
2013年,柴静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引起热议,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
2014年,有媒体爆料称央视著名记者、主持人柴静已从央视低调离职,她本人尚未对离职一事进行回应。据柴静前同事邱启明接受采访时透露,柴静自2013年7月《看见》停播有辞职意向,后来离开央视。
2015年,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2016年,入选2015“当当年度影响力作家”文学贡献榜。
2001用我一辈子去忘记
2013看见
1995《夜色温柔》
1998《新青年》
2001《东方时空·时空连线》
2003《新闻调查》
2006《柴静两会观察》
2009《面对面》
2009《24小时》
2011《看见》
2003全国抗击非典优秀新闻工作者(获奖)
2003年度风云记者(获奖)
2008东方卫视评选的2007年度感动中国绿色人物(获奖)
2009特等奖认识的人,了解的事(获奖)
2009央视2009年度优秀播音员主持人”乙等(获奖)
20102010年度土豆节金镜头奖认识的人,了解的事(获奖)
2010央视2010年度十佳主持人(获奖)
20112011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世间有情人(获奖)
2015全球百大思想者(获奖)
柴静,作为一名记者兼主持人,节目当中她是冷静客观的,她有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她气质优雅,而又锋芒毕露。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最终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在非典期间,她曾成功报道“非典”,她本人也因《北京“非典”狙击战》等专题节目,成为著名的“非典前线”女记者。
她矜持冷静,并不多话,亦不善身体表达。镜头里,她只用最清简,真实的新闻语言贴近事实。每每面对镜头,神情淡定,声音柔和。素妆出镜时,清简短发,喜欢系围巾,像个清秀的邻家女孩。柴静在媒体上表现出来的形象也让公众相信她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公知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