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汉语一级字,最早出自《说文》。《说文》:“笑,喜悦时发出的声音。”造字本义:动词,因身理或心理受刺激,手舞足蹈并发出兴奋、快乐的声音。引申义:指可笑的事;比喻花朵开放等。
中文名 | 笑 |
---|---|
拼音 | xiào |
部首 | 竹 |
五笔 | TTDU |
仓颉 | HHK |
郑码 | MMGD |
笔顺 | 3143143134 |
字级 | 一级字 |
平水韵 | 十八啸 |
四角 | 88804 |
笔画 | 10画 |
注音 | ㄒㄧㄠˋ |
UNICODE | 7B11 |
夭,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歪头扭腰,挥臂起舞。笑,籀文(图A=图B(口,嘴巴)+图K(夭,扭着身体)),表示因为快乐而身体扭动、嘴巴张大,发出呵呵声。篆文(图C=图D(甲骨文“眉毛”的变形,像张大嘴巴乐呵时眼眉眯着的样子)+图E(“夭”的变形,扭动身体)),突出当嘴巴张大、发出呵呵声时的眼睛形态。有的篆文(图F)用“颜”(图G(脸))代替“夭”(图K)(歪头扭腰),强调“笑”的灿烂面容。
有的篆文(图I)则误将开心的眼眉(图D)形状写成“竹”(图M),导致字形费解。造字本义:动词,因身理或心理受刺激,手舞足蹈并发出兴奋、快乐的声音。隶化后楷书(图J)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夭”(图K)写成“天”(图L)。
“笑”字的构意不明。喜笑之“笑”字在古文字中皆从艸,从犬。后小篆讹为从竹,从犬。唐李阳冰刊定《说文》改为从竹,从夭,为今“笑”字所本。汉隶或讹“犬”为“大”,而与后代训治义之“芙”字同形。《说文》:“此字本阙。臣铉等案:孙愐《唐韵》引《说文》云‘喜也。从竹,从犬’,而不述其义。今俗皆从犬。又案:李阳冰刊定《说文》‘从竹、从夭’,义云‘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未知其审。”李说实谬。《郭店楚简》与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下士闻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