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海西十大小吃

青海省海西州十大小吃排名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十大名吃
海西十大小吃名单如下:手抓羊肉、奶皮、烤羊肉、甜醅、糌粑、酿皮、德令哈酸奶、杂碎汤、青海翻跟头、酥油茶,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海西十大小吃
海西十大小吃
手抓羊肉,相传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我国西北蒙、藏、回、哈、维等民族喜爱的传统食物,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吃法有三种,即热吃、冷吃、煎吃。草原上的手抓羊肉,色、香、味、形都代表了草原牧人的粗犷、豪放、热情、虔诚和好客的性格;青海各族人民,无论是回、汉、蒙古、撒拉,都用手抓羊肉作为敬客的上好食品。近年来旅游事业大发展,青海各地宾馆已把手抓羊肉列为青海风味名菜之一。 查看详细
  • 门源奶皮是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的特产,为纯手工奶制品。青海门源奶皮因取自优质牧草和雪山泉水养育的牦牛、犏牛的新鲜奶汁为原料,采用回族民间传统工艺制作而成,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肪,以及钙、铁、锌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营养价值丰富;奶皮白中透黄,油花点点,其状似饼非饼、似糕非糕、似酥非酥,美味可口。
  • 甜醅西北地区的特色小吃之一,是用青藏高原耐寒早熟的粮食之一青稞加工而成的一种风味小吃。在甘肃兰州、天水,青海高原古城西宁和农业区各地,都能看到独特的民间小吃“甜醅”。甜醅具有醇香、清凉、甘甜的特点。吃时散发出阵阵的酒香。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则能壮身暖胃,增加食欲。 查看详细
  • 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干酪素)、糖叠叠层层摆满桌。糌粑是将青稞洗净、晾干、炒熟后磨成的面粉,食用时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等搅拌均匀,用手捏成团即可。它不仅便于食用,营养丰富、热量高,很适合充饥御寒,还便于携带和储藏。 查看详细
  • 酿皮是青海地方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在西宁和农业区各城镇出售酿皮的摊贩到处可见。酿皮是在麦面中掺和一定数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温水调成硬面团,再几经揉搓,等面团精细光滑后,再放入凉水中连续搓洗,洗出淀粉,面团成为蜂窝状物时,放进蒸笼蒸熟,再将沉淀了淀粉糊舀在蒸盘中蒸熟,蒸熟了酿皮,从盘中剥离,切成长条,配上面筋,浇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来辛辣、凉爽、口感柔韧细腻,回味悠长。酿皮虽是小吃,但可作主食充饥解饿,也可当菜肴,充当下酒冷盘。冷热均宜,四季可食。
  • 德令哈酸奶是乳汗发酵酿制成的半凝固体食品,有“达雪”(用提取酥油后的酪浆制成)和“俄雪”(用没提过酥油的奶做成)两种。由于酸奶是牛奶经过发酵作用的食品,所以营养更为丰富,也较易消化。历史证据显示,酸奶作为食品至少有450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期的酸奶可能是游牧民族装在羊皮袋里的奶受到依附在袋的细菌自然发酵,而成为奶酪。
  • 青海人民把杂碎汤泡馍看成是最美好的早餐。它既能补身、耐饥,又能抗寒。杂碎是指煮熟的牛羊的头、心、肺、肠、胃、四蹄等,俗称“下水”。它又分两种,即“牛下水”或“牛肉杂碎”、“羊下水”或“羊肉杂碎”。杂碎汤就是杂碎煮成的汤,即下水下锅后,加调料、山楂等物,文火煮,肠肚烂后捞出,继续煮头蹄,去上层油 凝固,全部捞出备用。汤中加一些干葱丝、绿芫荽等调味品。杂碎汤香味浓、不腻、补身。 查看详细
  • 炕羊排在西北地区尤其是在青海地区很受欢迎。“炕羊排”是在炕锅中先炕一层土豆片,待土豆快熟时加入熟羊排、洋葱、青红辣椒等,再依次放入佐料后,稍顷即可食用。另外还有高原美食“烤羊肉”,是将羊肉切成小片,串在铁扦上,放在特制的长方形火炉上焙烤,在烤的过程中在羊肉上抹上酱油、精盐、辣椒面、胡椒粉等佐料,并不停翻动,做好的德令哈炕羊排肉嫩味鲜,营养丰富,非常值得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