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中国宫廷十大名菜

中国宫廷十大名菜 盘点古代皇室喜爱的美食
中国宫廷十大名菜名单如下:雍亲王府烧鹿筋、御用佛跳墙、黄焖鱼翅、樱桃肉、荷包里脊、爆炒凤舌、桂花鱼翅、百鸟朝凤、鸡里蹦、清炖肥鸭,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中国宫廷十大名菜
中国宫廷十大名菜
梅花鹿筋作为主料,佐以白菜、枸杞、山鸡以及老鸡浓汤,这道菜为养生佳品,祛风湿,还利肠胃。相传雍正皇帝还是亲王之时,最喜欢吃的就是鹿筋,他认为男人尚武需要不断的壮筋骨、补体力。于是亲兵们就把山鸡和鹿筋炖在一起,并配上白菜和山上野生枸杞,一起开怀畅饮。雍正继承皇位后,御膳房厨师将此菜更加精细地处理后收入了菜单,由此成为宫廷一大名菜。
  • 佛跳墙应该是最为知名的皇室御膳,但是清宫里边的佛跳墙与大家熟知的可能有所不同。当年佛跳墙传入清宫后,由于南方菜的特点比较突出,并不能完全博得皇室的喜欢。于是御膳房管事令满族厨师按照满族饮食习惯对其加以改进,在保留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增添了满皇族喜欢吃的鹿肉、飞禽等野味。经过多次的调试改良,以十八种原料佐以皇宫秘制调和汤,最终佛跳墙成为了当时皇帝最喜爱的菜肴之一。 查看详细
  • 谭家菜是北京地区官府菜中的代表,谭家菜素有“食界无口不夸谭”的美誉。在所有谭家菜的头菜中,清汤燕窝和黄焖鱼翅这两道菜为珍宝中的明珠;黄焖鱼翅为谭家菜一等代表菜,居各鱼翅菜之首,也是北京名菜之一。据说中国名画家张大千常差人乘飞机到北京买刚出锅的某道谭家菜带回南京享用,这故事里的某道菜指的就是谭家的黄焖鱼翅。在谭家菜十多种手法的鱼翅烹饪中,用色泽金黄、汤味醇厚、香气扑鼻的浓汤做出来的黄焖鱼翅力压群雄,是此中的翘楚。 查看详细
  • 樱桃肉是一道江苏省苏州市的传统名菜之一,属于苏菜系。始创于江苏,清乾隆年间传入宫中,山药酒樱桃肉被记录进清《御茶膳房档》,特点色泽樱红,光亮悦目,酥烂肥美。其颜色红亮,形态圆小,皮软味甜咸,富油脂,是上佳的下酒菜和下饭菜。樱桃肉是最起码的条件是色诱,如肉面要切得如樱桃般大小,排列整齐,色泽也应像樱桃般鲜艳透红、亮丽诱人。另外,川菜,东北菜有同名菜肴,做法不同。 查看详细
  • 大清宫中一道传统菜肴,它始于清末,为清宫御膳房所创。在清代,王公大臣都随身佩戴金黄锦缎做成的小囊,名曰“荷包”,用来装钱状物或是作为装饰。上面用金丝花线绣有花鸟虫鱼图案,色彩鲜艳,小巧玲珑。一天,一位有心的御厨便照着荷包的样子,用猪里脊肉、香菇、玉兰片和蛋皮等原料,制作了一只形似荷包袋的菜肴。这道宫廷膳食一出,便在宫内非常之受欢迎,因状如荷包,便取名“荷包里脊”。
  • 古代只有皇帝与皇后才拥有享用菜肴的资格。正宗的爆炒凤舌食材用的是禾花雀舌,因为这种雀鸟数量十分稀少,有“天上人参”的称誉,正宗的只供给最尊贵的帝后。此外的其他人吃到的凤舌是用别的鸟雀舌头制成。现在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捉,禾花雀已经濒临灭绝,不可能捕捉雀鸟再把雀舌取了做菜,人们吃到的爆炒凤舌一般用的是鸽舌。一道正宗的皇宫“爆炒凤舌”,恐怕得穿越到古代才能品尝到了。
  • 据史册记载,慈禧太后酷爱桂花,在颐和园中广为种植,花开之时,满园飘香、景色怡人。直隶总督荣禄命官厨仿桂花之形之色创制出桂花鱼翅、桂花干贝等菜以示对朝廷效忠。桂花鱼翅色泽淡黄、形似桂花、鲜咸醇香、松软可口。此菜在直隶总督署东花厅中秋佳节团圆盛宴上受到了总督荣禄及家眷的好评。光绪二十七年、光绪二十九年,慈禧太后两次过保定据说曾品尝此菜,也是满齿留香、盛赞不绝。
  • 百鸟朝凤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名肴,属于湘菜系。主要食材是嫩鸡和猪肉,主要烹饪工艺是炖。成品形如百鸟朝凤,色泽鲜艳、鸡烂脱骨、滋味香醇。百鸟朝凤是一道传统湘菜,象征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百鸟朝凤成品出一道鸡身隆起,鸡蛋和白菜心浮现于整鸡周围的形同百鸟朝凤的美味佳肴。
  • 鸡里蹦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地方名菜,属于冀菜系。此菜以白洋淀特产大青虾及家养雏鸡为主料,保定厨师在清前期大胆出新,两鲜并举,甜咸醇香、营养丰富。据记载,康熙巡游保定用御膳时。保定官府名厨,用家养雏鸡宰杀,加白洋淀新鲜虾仁,佐以槐茂甜面酱,炒制一道菜献上,康熙食此菜后,感觉既有鸡肉之鲜香,又有虾仁之脆嫩,更觉酱味唇齿留香,便唤上厨师,问是何菜,厨师情急之中,想到做菜时的鲜虾蹦跃之形,便随口答道:回皇上,此菜本名鸡里蹦。康熙一听,龙颜大悦。夸奖道:“好一个鸡里蹦!鸡、虾为水陆两鲜集萃,此菜有情有景,菜名栩栩如生。” 查看详细
  • 自唐代起,历代的帝王将相都极好吃鸭,宫中摆宴必备全鸭,清代慈禧太后最喜欢吃的便是清炖肥鸭。清代宫廷御膳房炖鸭方法与众不同。洗净的鸭子加以调味,然后装在瓷罐里盖紧,用文火连蒸3天。这样鸭肉就完全酥烂,只用筷子便可以轻易夹起。慈禧太后吃的时候,大都夹鸭皮吃,因为那鸭皮才是清炖肥鸭最可口的部分。后来这款菜成为“满汉全席”中的一道大菜,直至大清末代皇帝溥仪时改名“三鲜鸭子”,开始在各地菜馆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