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四川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四川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川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川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名单如下:蜀绣、川剧、羌年、绵竹木版年画、四川竹琴、川江号子、古蔺花灯、豆瓣传统制作技艺(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蜀锦织造技艺、羌族刺绣,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四川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四川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汉族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蜀绣集中于四川成都,产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包括12大类共122种:用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盖针、切针、拉针、沙针、汕针等,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形成了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人物,品种除纯欣赏品绣屏以外,还有被面、枕套、衣、鞋、靠垫、桌布、头巾、手帕、画屏等。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
  • 川剧流行于四川省、重庆市及云南、贵州、湖北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西南部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它主要有高腔、胡琴、弹戏、昆曲、灯调五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戏曲声腔剧种演变历史的一个缩影。明末清初,昆曲、弋阳腔、青阳腔、陕西梆子、湖北汉调、徽调等声腔流入四川,乾隆、嘉庆年间与当地的薅秧调、川江号子、地方小调、宗教音乐等逐渐融合,基本完成了外来声腔“四川化”的演变过程。辛亥革命前后,高腔、昆曲、胡琴、弹戏及四川本土的灯戏在同台演出过程中融为一体,形成“五腔共和”的川剧,一直延续至今。 查看详细
  • 羌年是中国四川省羌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祷繁荣,在释比的细心指引下,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举行庄严的祭山仪式,杀羊祭神。然后,村民们会在释比的带领下,跳皮鼓舞和萨朗舞。羌年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2008年6月7日,四川省茂县、汶川县、理县、北川羌族自治县申报的羌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查看详细
  • 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一,因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多以木版印出轮廓而后填色。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素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绵竹年画是世世代代民间画师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体现巴蜀人民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和古老的民族风尚。2002年02月,绵竹年画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四川竹琴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表演者手持渔鼓、简板说唱故事。原名“名琴”。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道筒”。清末、民初即有现名。流行于四川地区。竹琴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演员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板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碰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唱腔分为中和调、扬琴调。2008年6月7日,重庆市三峡曲艺团、四川省成都艺术剧院联合申报的“四川竹琴”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川江号子是川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民间歌唱形式。重庆市和四川东部是川江号子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川江号子主要流传于金沙江、长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和大宁河等流域。这一带航道曲折,山势险峻,水急滩多,全程水位落差较大,特别是经险要的三峡出川,船工们举步维艰。川江号子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川江号子包括上水号子和下水号子。上水号子又包括撑篙号子、扳桡号子、竖桅号子、起帆号子、拉纤号子等。
  • 相传源于唐宋,据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又据《古蔺县志》记载:清代中叶,古蔺花灯已盛行民间,俗称“扭扭灯”,每年正月初二至十八,村寨各路灯棚走街串巷“耍花灯,贺新年”,说唱吉祥,祝福平安。经历数代人的传承,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古蔺县也因之被称为“花灯之乡”。 古蔺花灯节目的内容有“贺年祝福”、“赞勤斥懒”以及传播公理公德等,但主要表现的内容则是山区男女之间纯朴的爱情。 2014年11月11日,古蔺花灯成功申报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郫县豆瓣是重要的川菜烹饪佐料,被誉为“川菜之魂”。郫县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中部,境内盛产胡豆(蚕豆)和辣椒。明末清初,一位陈姓人士流落四川,在特殊情况下将发霉的胡豆瓣与辣椒拌食,竟发现滋味奇佳。陈氏家族落户郫县后,开始经营酿造业。清代嘉庆八年(1803),陈氏孙辈陈逸仙在县城西街开设顺天号酱园。清代咸丰三年(1853),陈逸仙之孙陈守信在南街将顺天号与他店合并,开设益丰和酱园。豆瓣传统制作技艺是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豆瓣制作技艺。
  • 蜀锦又称蜀江锦,是指起源于战国时期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所出产的锦类丝织品,大多以经线彩色起彩,彩条添花,经纬起花,先彩条后锦群,方形、条形、几何骨架添花,对称纹样,四方连续,色调鲜艳,对比性强,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它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锦。2006年5月20日,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羌绣是在继承古羌人挑花刺绣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主要分布在汶川县的两镇四乡(绵虒镇、威州镇、龙溪乡、克枯乡、雁门乡、草坡乡)刺绣的针法除多采用挑花外,尚有纳花、纤花、链子扣和平绣等几种。羌族挑绣图案的题材,大都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如植物中的花草、瓜果,动物中的鹿、狮、免、虫、鱼、飞禽,以及人物等等。2008年6月7日,羌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查看详细